在最新出版的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穿山甲、马兜铃、天仙藤、黄连差距肝丸等四个品种未被继续收载。穿山甲的鳞片在我国古代可以做中药材,使其成了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而现代西医表示,穿山甲的鳞片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已,它的成分和人类的指甲毛发没有本质区别。(6月10日 江南时报)
李时珍曾在其中医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之乳长流。”在中医理论中,穿山甲的鳞片功能之一便是用来给哺乳期的女性丰富乳汁,然而现代医学理论证明,穿山甲鳞片不过是富含角蛋白,与人类指甲、猪蹄甲的成分相似,其功效并没有那么神奇。
中医赋予穿山甲的神奇功效,使得这一动物长期以来遭到大范围捕猎,以致国内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而为了填补中药市场的货源,甚至有人从国外走私穿山甲,取其鳞片用来制药。一方面,这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穿山甲物种的灾难,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穿山甲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90%,距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同时,猖獗的走私导致全球穿山甲种群也已受到严重威胁,如菲律宾、马来穿山甲已被列为极危物种。
另一方面,则加剧了错误的中医理论对国人的负面影响。由于“物以稀为贵”,越是数量稀少的入药物种,越容易被疯狂追捧,穿山甲甚至被一些人偏执地认为对人体有奇效,可安神疗伤、可壮阳等等。正是这些错误认知,使得盗猎、走私行为屡禁不止。
野生资源枯竭或许是此次将穿山甲从药典中退出的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长期被奉为“圣典”的一些存疑的中医理论可借此进行修正。由“经验”到“科学”,从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少纠错的机会,将传统医学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修正,也是使其更接近现代医学文明的应尽之责。近些年,中、西医之争颇为常见,而因为“双盲试验”在中药领域的欠缺,使得中医药备受质疑。如今,将穿山甲等品种剔除出《中国药典》,除却保护濒危物种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对中药药材进一步规范化的体现。
药效、科学性、人性化,窃以为这是医学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药效是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科学性是为了摆脱传统医学理论中一些已经证明为不合理的理论对人们的影响,而人性化则体现为不仅仅是医学对人类的关照,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关照,如果为了人类的健康而牺牲一个物种,那么这也是远离文明的做法,不符合医学的初衷。
不再将穿山甲入药,无疑是中医的一大进步,且在新冠疫情的现实语境下,禁止食用、药用穿山甲这种携带高致病病毒的野生动物,也是现实所需。细化管理濒危物种、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法律支持、降低病毒传播风险,这既是包括中医、西医在内的医学界的共识和责任,也应是全社会的共识和责任。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英
编辑:朱婷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