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此次陷入“标签门”事件,让众多网友始料未及。然而,尽管外界议论不止、事态不断扩大,但泸州老窖始终坚持以沉默态度与外界形成对峙,更为令人寻味。
拒不认错,偷换标签
据媒体报道,消费者于女士花68元购买了一瓶标签上注有“高粱、小麦等粮食”字样的泸州老窖二曲酒,打开后一喝发现又苦又涩,经查询发现这是一瓶用食用酒精勾兑的“三精一水”白酒,于是以泸州老窖涉嫌欺诈为由,将其诉诸法庭。
二曲酒本是一款液态法白酒(食用酒精勾兑酒),然而由于泸州老窖在配料中标注存有粮食成分,容易使得消费者误以为是固态法白酒(纯粮酿造酒)。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使用食用酒精勾调的白酒(液态法白酒),其配料表必须标注食用酒精、水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得标注原料为高粱、小麦等。
面对质疑,泸州老窖悄悄改掉了标签,标签内容恢复为“水、食用酒精、食用香料”。此外,新款二曲在“泸州老窖二曲酒”将“酒”字改成了“白酒”,并将“白酒”二字变小变细,同时,在GB/T20821标准代号后,悄悄加上了“液态法”字样。
基于此,于女士认为泸州老窖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涉嫌欺诈消费者。
然而,在被告上法庭后,泸州老窖不仅没有承认错误、公开道歉,反而给内部经销商发了一份名为《关于泸州老窖二曲酒相关情况说明》的文件,强调二曲酒经过国家酒检中心检验合格,其标签标识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要求,望经销商坚定信心。除此之外,还表示会对受此影响的经销商损失给予补偿。
一方面对消费者的诉讼置之不理,不予道歉;另一方面却对内部经销商表示会全权负责。内外有别的双面态度,引发了舆论广泛质疑和议论。
根据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新媒体舆情数据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至4月13日关于泸州老窖食用酒精的相关新闻报道约5809篇,微信文章阅读量超过6万。在众多微信号中,“产经头条”“斗酒”“酒说仁杯”等发布的文章阅读量位居前3。
另据新媒体舆情数据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对泸州老窖食用酒精关注度较高的是中国网、网易、中国经济网、新华网等媒体。3月23日,相关媒体关注度达到最高值。
媒体倾向性分析
《北京商报》相关报道曝光了泸州液态酒勾兑基地,指出食用酒精勾兑酒披上纯粮酿造的外衣,不过是使产品利润达到最大化的方式和手段,属于“低质高价”。文章认为泸州老窖不应抱有“民不举,官不究”的侥幸心理,应该注重提升消费者体验和产品质量。在遭遇类似事件时,也应表现出一个知名白酒品牌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和讯网发文《泸州老窖深陷标签门“纯粮酿造”打马虎眼》认为,泸州老窖应敲响警钟,提高精细化管理和监管力度,以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泸州老窖作为知名企业,对于配料标注如此草率处理极易使消费者发生混淆,并损害到消费者的知情权。长此以往,损害的是企业的品牌度和美誉度,进而影响到消遇者的忠诚度,动摇企业根基。
《中国经营报》刊文认为,泸州老窖标签门事件将进一步规范国内中低端酒的标注,倒逼行业作出新的规范。目前国内对食用酒精勾兑酒的检测处于盲区,有多种检测方法但是没有上升到国家标准,权威性没有得到认可。白酒市场上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小酒企由于本身酿造能力有限,从市场上购买一些食用酒精或基酒来勾兑生产自己品牌的白酒,但是,在标识方面,却标注为纯粮酿造。
网友观点分析
认为泸州老窖是在透支品牌信誉,占33%。
@chb686:泸州老窖系列起码几百个子品牌,这样搞只会把自己搞垮。
@中药饮片:泸州老窖挂靠厂家太多了,一厂二厂三厂,还有什么泸州老酒,慢慢这个牌子就把自己玩坏了。
认为处罚太轻,占28%。
@歪歪吾作瑟特纳:搞了半天才退一赔三违法成本连三百块都不到,老百姓却要花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打官司,真是笑话。
@NH012:退一赔三是对消费者的补偿,但是难道工商局对这种行为就不处罚吗?
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占17%。
@自_然而_然: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这种事,商家装孙子俺们能理解,质监部门装孙子所为何来?
认为相关法规标准不完善,占15%。
@火车胎:难怪市场上鱼目混珠,你国家都没有制定标准,怪不得人家拼了命的买外国货了。
其他,7%。
@Springs:随便一家酒厂都一样的,每年要卖那么多,哪能酿得到这么多,百元以下全是食用酒精加水,百元以上的是食用酒精加调味酒,还加各种香精,我们过时过节从不买瓶装酒,都去买自酿的粮食酒。
舆情点评
泸州老窖二曲虽不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但此次“标签门”事件还是引发了不小的信任危机。此次涉事的泸州老窖二曲酒,作为企业的重要产品,一旦出现信任问题,极易让消费者对其品牌价值产生疑虑,进而对其中高端产品产生连带影响。因此,“标签门”的负面影响将是全局性的。
事件发生后,泸州老窖官方以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来处理内外事务。为了稳定经销商团队和渠道信心,对内部经销商表现出承担责任、赔偿损失的态度;而对于消费者却不承认错误,也没有公开道歉。这种处置方式或许是寄希望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产品销量,实际上却令消费者感到心寒。作为百年老品牌,在本次舆情事件应对中,有失应有的理智与担当。
作为国内知名酒企,在面对消费者和媒体质疑的时候,应当拿出更负责任的态度,而不应该选择沉默。如果继续漠视消费者的诉求,任由舆论发酵下去,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为法治周末谷尼舆情中心分析师)